> 文章列表 > “雄篇多幸到柴扉”的出处是哪里

“雄篇多幸到柴扉”的出处是哪里

“雄篇多幸到柴扉”的出处是哪里

“雄篇多幸到柴扉”出自宋代袁说友的《和同年春日韵五首》。

“雄篇多幸到柴扉”全诗

《和同年春日韵五首》

宋代 袁说友

雄篇多幸到柴扉,只恨空留最后枝。

收拾愧同螬食李,侯生谁复敢言诗。

《和同年春日韵五首》袁说友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同年春日韵五首》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雄篇多幸到柴扉,

只恨空留最后枝。

收拾愧同螬食李,

侯生谁复敢言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嘲和自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对于自己的诗篇能够被人们广泛传颂的幸运之感。\"雄篇多幸到柴扉\"中的\"雄篇\"指的是雄壮的诗篇,\"柴扉\"则代表普通人家的门扉。这里暗指诗人的作品能够被普通人所知晓和传诵,使他感到幸运。然而,接下来的\"只恨空留最后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遗憾。\"最后枝\"指的是只剩下的最后一点点作品,意味着他感到自己的创作能力不足,无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接下来两句\"收拾愧同螬食李,侯生谁复敢言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能力的自嘲和自省。\"螬食李\"指的是传说中的螃蟹能够食用梨,暗示诗人的诗才和螃蟹一样平庸。\"侯生\"是指古代的文学家侯宝林,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这里用来对比诗人的无能。最后一句\"谁复敢言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能力的怀疑和自卑,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再写诗了。

整首诗以自嘲和自省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能力的不满和怀疑。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通过对春日景色和自然元素的描绘来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自嘲和自省,诗人呈现了一种对自我能力的反思和自我否定,表达了对于创作的追求和对于完美的不满。整体上,这首诗词揭示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能力的矛盾心态,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追求和挣扎。